建设方案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资讯> 正文

完形疗法在治愈强迫型人格障碍中的运用

时间:2019-08-29 浏览量: 562 来源:京师博仁

  完形疗法(GestaltTherapy)是由FritzPerls创立的一种基于存在一人本主义哲学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它不仅是一种具有东西方哲学内涵的心理咨询理论,而且是操作性很强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完形疗法的目的,主要在于用现象学的方法来解释心理患者的整体知觉或者顿悟感,使心理患者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自己怎么去做的,也即强调一种此时此地的即刻性。完形治疗所关注的过程,主要是意识如何达到顿悟的过程,即运用“完形的形成与破坏”“体验一接触循环”等理论来解释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治疗。根据这一理论设想,完形疗法认为:促进求助者转变的有效方式就是引导其在此时此地体验或再现当时的情景,把潜意识里不明确的联结意识化,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统合,即将“未完成的事件”加以“完成”。鉴于此疗法的特性,笔者尝试将其运用于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诊疗与个案研究,以期与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1一般资料

  1.1个人成长史

  小超,男,20岁,父母离异,在家排行第2(上有1个姐姐),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幼年发育正常。7岁上学,小学、中学成绩一般,高考不理想,复读1年后考取,大学期间无恋爱史。其家族成员中没有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自杀、酗酒、怪异性格者。无近亲婚配史。来访者父母均为农民,平时与来访者沟通极少,但母亲经常数落来访者不如别人,造成其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来访者性格比较内向,虽然交往的人不多,但人际关系尚可。

  1.2身心状态与社会功能

  来访者近来背部、颈部和肩部慢性肌肉疼痛,采用药物、按摩、理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均未治愈。从大一开始,对所学专业不敢兴趣,想转专业但未能如愿,此后变得更加焦虑,尤其是完成精细绘画、制图等作业时总担心做不好,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感到孤独、情绪低落、悲观,严重时胡思乱想、不愿与人交往、情感压抑,恐惧和异性交往,认为大学期间谈恋爱是没有好结果的。自卑感强,自知做事过于考虑细节,犹豫不决,害怕犯错误,严重时采取逃避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样会避免犯错误。

  1.3心理测验结果

  查16PF,B、G、I、M、Q4维度得分较高,C、H、Q2维度得分较低,艾森克人格问卷测定结果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SAS粗分为53,SDS粗分为42,SCL一90测定除躯体、敌对得分正常外,其他得分较高,强迫、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精神病得分超出常模值。

  2主诉和个人陈述

  据来访者回忆,父母离异后同父亲生活,父亲平时很严厉,很少同他谈心,慢慢地他开始变得内向、压抑,甚至封闭,不愿与他人交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进人大学后,老师和学长对他说,在大学里除了搞好学习以外,还要学会如何适应这个社会以及如何与人相处。他慢慢意识到,如果还像以前一样死读书,那将来就不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他开始寻找生活的目标,到底什么才是他应该追求的?从此平静的大学生活起了波澜,再像以前那样专心于学习了,更加没有从前的雄心壮志了。他这样描述:我看到一些人,他们整天吃喝玩乐,泡网吧,追女生,却能顺利通过考试;我还看到一些社会上的有钱人,他们没什么文凭却能领导一家公司,带领一支优秀团队纵横商界;有的同学说,在大学里如果做不到3件事就枉来大学一趟:找女朋友,挂科,做兼职赚钱;从报纸杂志上,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能够抵抗各种诱惑和寂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都是令我羡慕的人,因为我觉得他们要么过得很开心,要么过的很有成就感。刚刚认识社会的他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之中。很多时候他想:我明明想这样做,可实际上却那样做了。真不知自己怎么了?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从以上了解到的情况不难看出,小超在考上大学前有一种强烈的动机,驱使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这种动机起初来自于外部(父母的期盼),到后来逐步演变成他的一种信念(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长此以往,他的潜意识里埋藏了一种压力,使他缺乏安全感,无形中养成了一种强迫性人格。正是这种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的人格特征使他对事物的认知陷入混乱状态,经常处于内心矛盾的痛苦挣扎之中。

  3观察结果

  通过会谈和观察可以断定,求助者的相关资料是可靠的。同时也显示,导致该同学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其家庭影响,父亲简单粗暴,总是不给他解释的机会,甚至是误解,使其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抒发和缓解,长时间的压抑、苦闷和紧张,往往会导致精神失调,使其自信心受挫,相应地产生不安全感和畏惧感。二是自身不良的个性,如内向、压抑、自卑、不合理的认知逻辑等特点,可以说个性特征给这一心理障碍提供了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它使一些强迫性思维不断得以强化,最后形成较稳定的强迫型人格。三是去年连续发生的2次重大生活事件(最疼爱自己的爷爷病故、身边同学因借自己的自行车外出游玩被撞伤)成为诱因,使其感到很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是个倒霉的人,连续1个星期卧床不起,不愿见任何人,出现抑郁倾向。

  4评估与诊断

  通过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可知,来访者智力正常,求治欲强烈,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一致的,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诱因,对自身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根据来访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结合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精神疾病,其问题属于比较严重的强迫型人格障碍。

  5咨询方案的制订

  针对来访者的临床表现及评估与诊断结果,确立咨询目标:(1)近期目标:帮助来访者摆脱焦虑和恐惧。(2)中期目标:帮助来访者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3)远期目标:通过意识促进来访者接受自我,重塑人格,融入社会。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也较为难治的心理障碍。考虑到来访者的精神负担过重,很难通过单一的行为疗法阻断强迫观念,所以咨询初期(前3次会谈)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技术,并辅以森田疗法,后期则使用完形疗法。

  6咨询过程

  前3次会谈主要是收集资料,明确诊断。对此,通过交谈,深入了解求助者的情况:在来访者潜意识里存在对自我的不满,而且不知不觉中将这种不满带人现实生活,即存在“未完成的事件”。启发来访者觉察到自身的不安全感,强化其自我调节能力。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所谓的病症实际上是正常现象,用事例说明如何听其自然地生活,对症状持无所谓、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回避、不紧张,症状就会逐渐减轻或消除。

  第4次会谈(1周后),运用“空椅”技术,让来访者进行自我对话,将其潜意识里的内疚和自责全部带人“此时此地”,使来访者在角色扮演中充分体验冲突,从而为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完形疗法的理论表明,只有将潜意识里的联结导入意识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才能协助求助者解决问题,获得成长。在此过程中,做一些引导,帮助来访者进行语言与感觉的停留(如:很好,就是这种感觉。停一下,好好地体会一下这种着力的感觉),以及肢体与语调的夸张(叉腰、大声),这些方式能进一步加深来访者的体验。然后,帮助来访者接纳和整合不同的自我意识状态,认识到2种不同声音都是自己,并且使之有机地融合起来,即帮助来访者认同和接受进入意识层的情感体验,消除压抑感。

  咨询中期(1个月后),通过面质、“空椅”技术,重点帮助来访者认识其想法和情绪、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让来访者假想自己的母亲坐在对面,然后对她说出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反过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扮演母亲的角色,说出对来访者目前的状态表示理解,认为来访者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当来访者对自己做得不够好的事情进行回忆时,咨询师鼓励其大声说出来,并引导说这些是可以改变的。当来访者对母亲表示理解的态度产生怀疑时(总认为母亲瞧不起他),咨询师从旁予以肯定,使其体会来自家庭的支持力量。通过这一过程,帮助来访者形成合理的信念,如“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做得好”、“母亲脾气不好,但没有恶意”、“家庭虽然不够温馨,但不是想象那么糟”。咨询后布置作业,要求来访者以每天做了多少事来衡量1天的好坏,而不要以心情的好坏来衡量,来访者表示理解和认同。

  此后几次咨询过程中,鼓励来访者:每次出现奇怪的念头时,不要担心和烦恼,因为事实上它并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影响,你心里把它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可以了。如果带着这种不喜欢的感觉继续做你的事情,这样一天下来你会发现很有收获。

  咨询进行到第l0次时,来访者说:“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本身对周围要求苛刻,把自己的不良性格全部归于环境或他人的错误”。来访者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再觉得自卑、内疚和自责”,“最近的情绪好多了,家里的气氛也好多了,尤其是母亲有了不少改变”,等等。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分析这种改变的原因:自我意识的改变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和谐统一,能够自我认同。

  咨询后期(2个月后),开导患者主动与人交往,特别是结交异性朋友,并将自己的心理话说给要好的朋友听。半月后,来访者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咨询师,他的学习效率提高,情绪乐观稳定。至此心理咨询告一段落。

  7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16次咨询,历时2个月,来访者自诉强迫观念较少出现,情绪特别好,焦虑、抑郁不存在了,能较有效地学习、生活,不再整天愁眉不展、郁郁寡欢,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来访者复查SAS、SDS和SCL一90,各项因子分基本正常,已达临床痊愈。

热门推荐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5920-1666

400-6262-918

售后支持:010-5920-1699

商务合作:010-5920-1656

加入博仁:010-5920-1690/1695